遁入回憶的漩渦,回到南洋華人大宅中…閱讀《娘惹回憶錄》

「時光曾盛情款待過我,可是她現在已經不站在我這一邊了」

2023年10月,我讀完了張福英寫的《娘惹回憶錄》,(娘惹,Nyonya,馬來文女士的意思),這本書是張福英以自傳方式寫成的回憶錄,所以就是「張福英的回憶錄」。

張福英是誰?張福英出生於印尼棉蘭的華商家族中,父親是聲名遠播的南洋橡膠大王——張耀軒(又稱張阿輝),後來張福英更與台灣板橋林家進行聯姻,開展了一段跨國婚姻歷史。

這本書紀錄了張福英的成長故事、南洋傳奇張氏兄弟、荷治時期的印尼歷史與板橋林家的婚姻故事,看完收穫豐富,有很多面向可以談,這裡就讓我分享最有感的幾個部分。

回憶的不確定性和自我

我會在第一句打「遁入回憶的漩渦」,就是剛開始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,像被吸入張福英出生的那個時代,看著這一切的發生,陪著她再一次走過她的生命,什麼影響了她、她生命中出現的那些人,但張福英在寫這本書已是生命的晚年,高齡80幾歲,有些記憶太遙遠的模糊性也能感覺得到,像她寫到「我還記得一個朦朧的畫面:嬰兒躺在伯父後院倉庫裡一張桌子上,而母親坐在角落哭泣。」、「我的小腦袋太過混亂,沒辦法將當晚所見到的、學到的都一一記住。我開始覺得非常疲倦、非常想睡;是誰將我送上床的,我已經記不得了。」這些都讓我深刻的感覺到我身在張福英的回憶中,有時候畫面有些模糊,卻是深深影響她的…

回憶也是非常自我的,那些她記住的,肯定對她來說很重要,或有某種程度的影響。有一次家中失火,燒了一些福英的東西,她寫到「公公為了安慰我,保證會及早償還我的損失。這個諾言從未兌現,而我也不曾探問。」可以感受到她是很在意的。再者,在她筆下的這些人事物,並不都是正面的,有些讓人看了都覺得「這可以說嗎?」,或是想著當事人看到應該會不太開心,但這就是她的回憶錄啊,是透過她的視角看出去的世界,她想要說什麼故事應該以自己為衷。我不知道張福英在寫這些故事時是否有一些掙扎,畢竟很多都是家族裡的私密故事,又或是這些回憶已經夠遙遠,遙遠到可以不去糾結於那些小情小愛,而是忠於自我地抒發,她確實做到了,非常自我,自然而真摯。

一個人是一部歷史

看得入迷激動的時候,就默默在心裡許下一個願望:好希望有人來把這本書改編成劇,我覺得那會是一部很好看的歷史大劇。她訴說著過去華商下南洋打拼的歷史故事,在那個西潮風起雲湧的時代,華人如何苦心戮力打造自己的天下;同時,在政治歷史的變遷下,時代如何牽動著這群人的命運,而權宜婚姻又串起了南洋、中國和台灣複雜而龐大的不同家族。

另外,在張福英筆下描寫的人物都非常生動,除了父親張耀軒之外,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母親——林淑德,她直接形容她的母親「生性叛逆,有顆自負的心」,任誰聽了應該都不太喜歡,但確實就像她的形容,她的母親非常有個性,完全沒有在理會婦女三從四德的那些守舊觀念,非常做自己,有她母親的片段很容易像八點檔劇情那般精彩,要我形容她母親的話,會覺得「非常傲慢但很迷人」。當然還有很多個性鮮明的角色,都非常適合搬上檯面,那時我想到《茶金》這部劇,同樣也是歷史人物改編,裡面的主配角都有自己的個性風格,湊合在一起的互動很好看。

後來我想,要是…寫這本書的人不是張福英呢?如果她不是南洋橡膠大王——張耀軒的女兒,故事還同樣精彩嗎?我想…還是會的,但那會是不同的故事。

一個人其實就代表了一部歷史,在張福英的歷史裡,她恰逢生在南洋華人家庭中,她見證了荷治時期的印尼、經歷了改朝換代的中國、歷經了世界大戰和日本殖民、剛剛好被命運許配給板橋林家長子,這些是她的歷史,只是剛好遇到在那個時代還蠻有影響力的人物而已,她有她的歷史,但別人也有別人的,組成元素不一樣而已,差在張福英把這些書寫下來,也是因為她有記錄下來,我們才得以看見。

回到我們,其實我們也有自己的歷史,這個歷史可能是生於地位尷尬模糊的台灣、歷經過資訊剛開始爆炸的時代、全球關係緊密又緊張的時刻,我們也在見證歷史,可能現在覺得沒有什麼,但時間拉長遠來看,這也許是在歷史上獨特的節點。我覺得也許張福英知道她父親是很有影響力的大人物,但我不覺得她會知道自己的背景身份有多特別,而她的《娘惹回憶錄》卻紀錄了一個時代,也許我們認為自己或所處的時代很平凡,但那說不定在未來是「再也回不去的一個片段」,而未來的人會感謝有人真切的記錄下它,他們視為珍貴的歷史片段。

意外

老實說,《娘惹回憶錄》有很多意外,就是有人死的那種意外,這件事也蠻真實的,醫療大幅進步、死亡率下降也不過近百年的事,在過去這些意外似乎也是如常,但這些意外總是讓人記憶清晰。

第一種很常見的就是出生夭折的,所以那個時代都生非常多孩子,細數張福英就有7個弟弟妹妹,還不包括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,但有個弟弟出生時夭折,母親哭得很傷心是可以想見的,但很難體會那個時代夭折是常見的那種狀態。大家庭、夭折、一妻多妾和很多手足都是現在很難回去的時代,但確實就是那個時代的如常。

第二個是意外身亡,在《娘惹回憶錄》中有個別墅秘境位於「浮羅巴煙」,是個景色優美、環境清幽的鄉下地方,張福英小時候在那裡舉辦了一個兒童派對,愉悅放鬆的午後卻直接迎來溺水悲劇,這個轉折讓人難以置信,雖然離開的並不是張福英家的孩子,但這場意外著實讓這場回憶深刻印在腦海裡。

第三個是伯父驟然離世,張福英的伯父——張榕軒也是叱吒南洋的風雲人物,比弟弟張耀軒更早在南洋發展,兄弟倆在棉蘭發展是相輔相成,倆人皆有「棉蘭王」的稱號,但張榕軒的離開來得又急又快,一下子打亂的張家的腳步,福英原本要去荷蘭求學的計畫也因而告吹,很有生命的不可預測性。

最後是父親的離開,福英跟父親的關係很親近,他給人愛女心切的形象。有一次,父親遇大劫出車禍,兩位同行叔叔都走了,福英失控哭泣的畫面歷歷在目。在張耀軒六十大壽後,有幾件不祥之兆發生,都好像在預告父親要離開,碎裂的燈、夜晚的訪客…,雖然不太科學,但會相信在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看事情的,最後父親中風離開了,傷心之餘,福英見證了一個偉人的盛大告別。

不只有這些,《娘惹回憶錄》還記錄了大大小小的意外,而這些在張福英的生命中有著不同的重量,但每一次的意外,都是對生命的一次叩問,可以感覺得到,在這些生命消亡中,福英的反思。她活過90個年頭,遇過數不盡的離開,我思考著,死亡一定會出現在我們生命中,面對「死亡」好像這是人生必學的一課,但我們從未學好它。

最後,我很喜歡她在寫完故事時,留下的心情註記,那像是重新憶起這些故事時的省思和心情,已經可以有距離的去觀看,卻又可以說出內心深處幽微細膩的心境,短短幾句話卻足以道出生命的厚度,直通內心深處,翻閱這些故事時,往往感動長存於心。

很多語句溫厚動人,讓我記錄下來,像是福英在後記寫道:

「時光曾盛情款待過我,可是她現在已經不站在我這一邊了,短短一個章節,要怎麼捕捉60年來的種種細微變化呢?文字充其量,只會是我心中這些真實人事物的影子而已……」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