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第一遍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,會覺得簡慶芬就是個庸人自擾的綠茶婊,Rebecca就是注定什麼都得不到的可憐兒,何瑞之呢?一個會用情緒暴力給不起愛的廢物男,可是真的這麼簡單嗎?再看了一遍,發現這部劇越咀嚼越香,它並不是那麼簡單好懂,尤其它又結合了科學、哲學和潛意識的角度去說故事,加上交錯敘事、跳躍的剪輯、橫跨12年的時間與空間,有許多空白是留待觀眾去想像和補足的,所以衍生了無限的思考和討論。
那陣子,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Rebecca,可是過了一段時間,又覺得自己某些部分跟簡慶芬很像,這件事很神奇,明明她們兩個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人,可是我卻可以從自己身上看見這兩個人的影子,究竟是什麼讓我可以同時對兩個角色予以投射?我想,那是「人生幸與不幸」的原型,它們分別被簡慶芬和Rebecca所演繹,而當我看見她們的樣子時,我也同時被療癒了,這不再是她們的故事、她們是怎樣的人、怎樣的樣子,也是我的故事,也是我的樣子。

簡慶芬——幸福的原型|就算你很幸福,也可以過得很痛苦
看看簡慶芬,可以說是「人生勝利組」的代表,家裡應該是挺有錢,生活無虞,幾乎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,保險沒業績還可以去找哥哥要,唯一可能比較遺憾的是爸爸外遇,可是她談起這件事卻似乎無傷大雅,這樣的人生夫復何求?
然而,大概不會覺得簡慶芬的人生過得多幸福,反而是滿滿的「痛苦」,而很多很多的痛苦還都是自我找碴。她嫌棄這樣的生活太平凡,好像沒什麼挑戰性,所以犯賤的設立一個假想敵,讓自己絆倒了自己,所以我真的很喜歡那句她的自白:
有沒有可能是我們誤會了自己啊?我們以為我們正在追求快樂,但其實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「痛苦」。
聽起來很蠢,居然自尋煩惱和痛苦,可是她說得沒錯,是「我們」,至少是「我」。
一點,她介入別人的感情,這件事完全就是在自找麻煩、自討苦吃,明知道何瑞之有多愛Rebecca,她還是陷進去了,但我相信簡慶芬對何瑞之是一見鍾情,所以看似她能選擇的,她卻不能選擇,還是用盡心機的去得到何瑞之,弄得自己負傷累累。

看這樣人性的犯賤很感嘆,卻也是自己。已經嚐過第三者苦楚的我,在辦公室遇到心儀對象,知道對方不是單身,卻還是想要接近,明明知道這過程會痛苦而且不道德,我還是選擇了這條路,所以簡慶芬也是我。
我很慶幸,在2024年的現在我們可以在影劇作品中看見這樣的第三者,過往我們應該都比較熟悉《犀利人妻》那種讓人同仇敵愾的小三,而這次在簡慶芬這個角色上,我們沒有辦法完全討厭這個人,因為她也有可能是我們。我相信有很多人有那麼一些時刻,成為了一個「不善良」的人,可是他不應該直接被否定和討厭,他應該被理解和療癒,因為我們都並不完美。
再來,整部劇就是從簡慶芬12年後不甘於平凡衍伸出的情感意識糾纏,她很多想法作為都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,所以覺得委屈、被誤會、不被愛,很多都不是真實,是意識的選擇,所以我很喜歡最後簡慶芬了悟佛學的「一念菩提」,她瞬間能看透凡與不凡從痛苦中解脫,獲得救贖靠的不是出軌報復或取得勝利,其實是自己不一樣了。
所以如果此刻你的人生像簡慶芬一樣幸福,你還是可以把它過得很痛苦,端看個人的意念與選擇。
Rebecca——不幸的原型|人生坎坷,也可以活得灑脫自由
跟簡慶芬相反,Rebecca完全是從不幸裡爬出來的,從小無依無靠、媽媽不想生下她、哥哥坐過牢,從小到大只能靠自己,還要被單身歧視,是好主管好老闆助理還是跑掉,最後還得癌症…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啊?
可是有很多人羨慕Rebecca的獨立、堅強、灑脫的個性,那似乎是現代獨立女性的標榜,她就像拿到老天爺給的一副爛牌還是有辦法打的好,可以想像在那12年間,Rebecca歷經了不少精彩、豐富、成長出成熟豐厚的人生,讓她可以好好感謝12年前的自己。
大部分時候,我對Rebecca這個角色產生共鳴,尤其在那些悲慘的、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時候。
我的成長也沒有完整的支持系統,從小就養成了獨立自主的習慣,因為也沒有其他人能依靠,我很努力也只能努力,所以特別能懂Rebecca說「你知道自己扛著自己有多累嗎?」,它意味著我們沒有別人了,只能靠自己,所以這時候如果命運不站在我們這邊,就很容易崩潰,像是想在餐廳好好用餐卻被單身歧視、買了自己喜歡的褲子衣櫥卻壞掉、被要求讓位博愛座,這樣一點點的小事都會「非常刺痛」。
所以Rebecca最後發狂的任性也是可以理解的,也令人同情。她的人生走得磕磕碰碰,不被老天爺眷顧就算了,當她很努力終於贏回自己的人生,卻得了癌症,這時候真的可以什麼都算了,也才有底氣說出那句「這樣我可以沒有力氣站起來了嗎?」

前陣子的我,陷入了低潮負面漩渦,看待這個世界都是負面的,心理脆弱得不堪一擊,我也想起了Rebecca,很想要找人抒發排解卻怕造成反效果,所以伴隨而來的是「寂寞」,寂寞沒有人能懂,只能自己扛著,那時只想有一個人能出現,真心的告訴你「我都懂」、「你已經很棒了」或「你真的辛苦了」,只是一點點安慰,都讓人覺得被理解了,所以不管是何瑞之或是于向立的那個「我在」,都很重要。

我也是一個不會甜言蜜語的人,「看到長輩不會叫」已經變成我的標籤,大概在很多長輩眼裡,我就是這樣的「爛個性」,但我真的不會也學不來那些能言善道、八面玲瓏,這種嘴巴不甜、不巴結討好的人,天生就不討喜,從小到大被討厭也很正常,有時候習慣了,但那句「被討厭真的很討厭,你知不知道?」真的說出我的心聲。
雖然Rebecca人生經歷很悲慘,但她卻成為令人稱羨的成熟女性,12年後的Rebecca已經全然不同,有脫胎換骨的感覺,她的自信、她的美麗、她的落落大方,都是她為自己的人生贏來的。那時大部分時候她是活得自由、灑脫,而且能屈能伸,沒有什麼大煩惱,就只有無傷大雅的小憂愁,也是與過往境界不同所以自得從容。那種因礁石激起的浪花特別美麗,也特別迷人和引人注目,難怪是很多人「心中的微笑」。

所以如果你不是被老天爺眷顧的人,一樣可以長出豐厚亮麗的人生。
何瑞之——善良的原型|選擇了「善良」卻最「不善良」
你說何瑞之有愛過簡慶芬嗎?我認為有,只是他給的愛不是跟Rebecca一樣的愛,確實要比較起來,何瑞之還是比較愛Rebecca,他們的互動愛意遠遠超過跟簡慶芬的,很多時候因愛而生的笑容僅限兩人獨有,而且看得出來Rebecca也是真心愛著何瑞之的,一向靠自己她居然願意把哥哥交給何瑞之處理,代表他們之間的信任足夠深厚。
即便分手後,何瑞之還是念念不忘Rebecca,我們都知道,有時候遺憾隨著時間會變成慶幸,但看起來他們並沒有,是真的遺憾的遺憾,他們並沒有真的面對和放下這段感情,過往的傷痛和思念無處安放,化成心中的眼淚,才會隨時想起來都還是好痛,努力忘了還是夢見了。

但不能要求何瑞之也要給簡慶芬一樣的愛,他們的認識不來就不同,何瑞之和簡慶芬原是主管和下屬的關係,他們的互動模式本就不同,所以何瑞之對待簡慶芬是另一種模式也能理解。他們之間沒有愛嗎?我不覺得,再看一次,何瑞之和簡慶芬的互動模式細看也是另一種愛的模樣。
有一天簡慶芬在床上賭氣的說「喜歡紅葉蛋糕的不是我,是Rebecca」,何瑞之回說「你是日子過得太舒服,沒事想找事是不是?」在我看來,沒有愛的人是不會這樣回的,那代表的是另一種親密;還有何瑞之去開冰箱時踹了一下簡慶芬的屁股,這些舉動不可能存在於一般關係;還有何瑞之在夢中跟Rebecca相見夢醒後,他雖惆悵卻還是背後環抱那睡的正熟的簡慶芬說「你還是直髮好看」,這難道不是愛?那些平凡的嬉笑打鬧、親暱愛意何嘗不是另一種愛的模樣?只可惜這在當時著在敵人身上的簡慶芬是完全看不見的。

你說何瑞之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嗎?可能有,但不至於不能原諒。有的話,可能在媽媽送醫後對簡慶芬的冷暴力,但他後來也被罵醒了,也願意低頭道歉看見錯誤。另外,雖然念念不忘Rebecca,宛若精神出軌,但他從未讓自己的身體越界,第一次在薛丁格的貓看見Rebecca選擇不下車;何瑞之去溜冰場接布布回家時,我相信他看見Rebecca了,但他沒上前去而是轉身離開;最後Rebecca主動發訊息,他也堅守回了「我很愛我老婆」,這些都是何瑞之的選擇,以他對Rebecca的愛和思念來看,這是需要多大的力氣去克制自己的衝動?需要多大的力氣去維持自己的善良?應該可以想像吧。
這就是問題了,像何瑞之這麼善良的人,在觀眾眼裡就不是個好人,大可希望他回頭去愛Rebecca,拯救一個受傷凋零、殘破不堪的心;或是好好的關愛簡慶芬,提供她想要的情緒價值,把愛說出來,也不要他做個什麼都想要顧到,結果全盤皆輸,這樣一點都不討喜,所以有時候選擇了「善良」,卻變成另一種「不善良」。
然而,何瑞之卻也是一個值得被同情的人,他很努力滿足別人,做一個善良的人,卻好像不管怎麼做,都會有人不開心,都是他的錯,尤其是對媽媽,她努力做一個孝子,卻還是沒辦法讓她開心,那一場在床前的自白戲特別讓人心疼,「你希望我做的,我都做了,到底我還要怎麼做?你告訴我好不好?」道盡了一切盡力與挫折。

何瑞之的善良讓他成為不善良的人,也反映了道德困境,就像Rebecca曾告訴他的「這是個無解的習題,太難了,所以我們都不要在為難自己了」,也在說我們都可能會遇到這種無解的人生困境,不管怎麼做都會有人受傷,也許你是提出分手的那個人,也許你是先傷害別人的人,會因為選擇「不善良」而內疚、而自責,但要知道在幾千幾百種可能性都沒有完美的結局,這時要放過自己的「不善良」,因為我們不可能盡善盡美。
或許,有時候選擇「不善良」才是真正的「善良」吧。
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在講的其實是「人性」,英文片名”Imperfect Us“早已揭示我們都不完美,所以會有一些心機、一些邪惡、一些看似不道德的行為,這些都是很正常的,因為我們並不完美。
很多時候,我們總會因為自己有這些邪思邪想而否定自己,而忘了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,它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人性,那是真實,不承認、不接受、選擇壓抑,只會讓我們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。
而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給我們一個機會看見「不夠善良」的自己,告訴我們不善良也很正常,可以看見不是只有自己會成為不善良的人,從中獲得同理並療癒自己,正因為我們想要成為「善良」的人才會看見自己的「不善良」。
有趣的是,劇中用夢境去反映人的潛意識,那些夢境往往幸福美好,是沒有人受傷的完美結局,可是,只有夢境才完美,現實是人性。

簡慶芬和Rebecca是幸與不幸的人生代表,而我們的人生不會只有幸或不幸,而是高低起伏,有時候幸福多一點點,有時候不幸多一點點,所以我看見了簡慶芬,看見了Rebecca,也看見了「我們的意識選擇了我們存在的宇宙」,不管我們生來如何,我們可以選擇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狼狽,也可以把人生活得瀟灑自由,一切由心生。
